3月18日,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统计公报显示,2024年末陕西全省常住人口3953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。 截至目前,已有山东、江苏、四川、浙江、安徽、广西、江西、福建、贵州、甘肃、海南、青海和陕西等13个省份发布了2024年人口数据。其中,浙江常住人口增加43万人,而一些中西部省份常住人口负增长。 人口流向取决于经济因素 在这13个省份中,浙江、福建、海南、安徽和陕西常住人口分别增加43万、10万、5万、2万和1万人,江苏与去年持平。山东、广西、江西、甘肃、贵州、四川和青海分别减少42.8万、14万、13万、7.15万、5万、4万和1万人。 四川省人口学会会长、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井安向第一财经表示,现在人口变化首要驱动因素还是经济因素,各地都在做大人口基数,但有的地方发展更快,就业机会更多,对劳动力需求更大,沿海地区虽然受到一些国外经济影响,但是经济体量和增长惯性仍大,市场经济更灵活,因此,对人口的吸纳更多。 2024年,浙江省出生人口41.0万人,出生率为6.17‰;死亡人口43.4万人,死亡率为6.53‰;自然增长率为-0.36‰,人口自然减少2.4万人,但是实际增长43万人,这说明其人口增长主要来自机械增长,即通过人口迁移大量吸纳外地人口。 虽然江苏省2024年常住人口与上一年持平,但是2024年江苏人口出生率5.0‰,人口死亡率7.5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-2.5‰,在人口自然减少的情况下,维持常住人口不减,则说明江苏吸纳了外地人口填补了这个缺口。 人口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,这种变化趋势在第七次人口普查就表现明显,普查结果显示,省会城市、东部沿江、沿海地区人口10年来增长迅速,而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人口不断流失,出现人口空心化现象,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进一步加剧。 不只沿海地区,经济较为发达、处于区域中心的省份也在吸引外地人流入,比如在西北和西南处于中心位置的陕西和四川。 2024年,陕西出生人口29.1万人,出生率为7.36‰;死亡人口31.8万人,死亡率为8.05‰;自然增长率为-0.69‰。陕西人口自然减少2.7万人,但是,实际增加1万人,说明外地净流入陕西人口达3.7万人。 3月17日,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统计公报,公报显示,根据202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测算,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64万人,比上年末减少4万人;年末全省户籍人口9060.5万人,比上年末减少10.9万人。 虽然四川常住人口在减少,但是其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。 根据202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测算,2024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出生人口53.6万人,人口出生率6.41‰;死亡人口78.9万人,人口死亡率9.43‰。也就是说,人口自然减少25.3万人,但是,四川实际只减少4万人,说明四川吸纳了外省21万多人。 中西部省份如何留住人口? 从目前发布的省份来看,人口净流出的省份主要是中西部省份。在出生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,人口增长已经主要来自机械增长而不是人口出生自然增长,在经济、就业等因素影响下,中西部省份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和人口流失的情况? 事实上,中西部省份一直面临着人口流出的影响,以四川为例,四川省常住人口总量走势从2000年的8329.1万人下降到2010年8041.8万人,劳务输出是其中重要的因素,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。 但是,当时的情况与现在的状况已经具有明显不同的背景。在本世纪初,人口众多、自然增长率高、本地就业机会较少、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等是中西部省份普遍面临的问题,但是,现在出生率下降、自然增长率转负,中西部省份面临人口负增长。 陈井安表示,现在中西部省份一方面面临产业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,另外一方面又对低技能人口产生挤出效应。中西部省份需要对自身人口结构、劳动力结构做仔细的研究,在做产业结构调整时,要与自身劳动力结构进行匹配。 陈井安认为,中西部地区要务实进行产业布局,需要结合本地劳动力等条件。否则,劳动力在青壮年时在外省打工,本地无法获得人口红利,当这些人年老后返回本地,又要承担养老负担。 其实,最近几年,中西部省份大都采取了“强省会”的发展战略,通过做大做强省会,吸引包括资本、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集聚,同时带动全省发展。中西部一些省会城市出台积极政策手段吸引人口集聚。 比如,2021年4月,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《关于支持实施“强省会”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》,提出确保贵阳到2025年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、首位度达到27%以上、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。 这些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收到了积极效果,《2023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截至2023年末,全省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659.37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29.56万人,其中省内转移1547.59万人,增加34.98万人;省外输出1111.78万人,减少5.42万人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banquan@yicai.com 文章作者![]() 李秀中 相关阅读![]() 2025年全国两会,“就业”问题仍是焦点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人以上,并将优化就业创业环境。当前,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,AI等新产业创造新岗位,但部分劳动者面临技能错配。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职业培训、完善社保政策,以更精准的支持促进稳就业。 38 03-10 17:27![]() 从此次招聘会面向的行业来看,现场设立了专精特新企业、社会组织、电子半导体、汽车等15个专区。 51 03-08 12:58![]()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,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。 165 03-07 16:00![]() 加强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 89 03-05 09:58![]() 数据显示,春节后一个月招聘同比增速前10的职业中,仓储管理、包装工、生产质量管理等岗位增幅均超50%。 10 271 03-01 15:4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|